蜀主王建

在中国古代史上,平民出身的皇帝可谓凤毛麟角,而五代时期前蜀皇帝王建即是其中一位。王建一生颇有作为,深受后世赞誉。

⊙ 混沌少年

王建于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二月初八出生于河南舞阳县王城岗一饼师家庭,家境贫寒,少年时以屠牛驴和贩私盐为业,还曾因贩私盐等原因入狱,幸得狱吏私自将他放走,才得以保全性命。走投无路之际,王建先藏匿于武阳古墓之中,后又潜往武当山躲藏。据说,武当山僧人处洪见王建“骨相甚奇”,劝他投军,以求“豹变”。

⊙ 战乱立功

874年,王仙芝、黄巢农民军起事,27岁王建投入许州唐忠武军为卒,因他“机拳勇略,出于流辈”,不久便迁升为列校,在攻打王仙芝起义队伍时,又因功被提拔为统领千人的都头。 880年,黄巢起义军攻占长安,唐僖宗被迫逃亡入蜀。忠武军奉诏勤王,王建与韩建、晋晖等五都头率五千人马奔赴成都,遂封号“随驾五都”。公元885年,僖宗重返长安,任命王建为神策军宿卫将军,负责宫廷警卫。半年后朝廷复生变乱,僖宗再度出逃兴元(今陕西汉中)。行至当涂驿时,前面栈道将焚,后面追兵又至,王建冒着生命危险,于火焰中护僖宗过了栈桥。当天夜里,僖宗于荒野中头倚王建膝盖而眠,醒后见此情景,感极而泣。为表彰王建的忠诚, 任命他遥令壁州(今四川通江)刺史。

⊙ 据川自立

887年,王建受排挤出任利州(治今四川广元)防御使。王建采纳谋士周庠的建议,夺取阆州和利州作为发展立足之地,任利州刺史,初具实力。888年,因剑南西川节度使陈敬瑄谋叛朝廷,王建受封永平军节度使兼讨逆大军都指挥使,奉召伐逆。891年,王建夺取成都,受封剑南西川节度使兼成都府尹。之后他开始将目光投向东川,至公元901年攻占兴元(今陕西汉中), 泽州(今陕西泽县)、兴州(今陕西略阳)又相继投降之后,三川之地尽归王建所有。公元903年,唐昭宗封他为蜀王。907年,朱温杀唐昭宗,建立后梁。 王建号召天下兴复唐室,但无人响应。5个月之后,王建在成都即帝位,定都成都,国号大蜀。

⊙ 励精图治

908年正月,王建下《大赦诏》,广求贤才,整肃吏治。910年下《劝农桑诏》,鼓励生产。王建礼贤纳士,大批唐朝旧臣,名臣世族后裔入蜀投奔王建。经过数年发展,前蜀的农业生产获得了全面的发展,各类经济作物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农业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蜀中百业兴旺,人民安居乐业,成为乱世中的一方宁静之地。王建出身寒微,“谦恭简素”,在用人上能够不拘一格,唯才是用。前蜀统治的成员中,既有避难入蜀的衣冠士族、唐室旧臣、也有平民布衣、士卒书生。他们或精于政术,或明于吏才,或智辩过人,或工诗善画。王建皆能据其才智,礼而用之。前蜀因此人才荟萃,文化发达,成为当时全国的文化中心之一。军事方面,王建培植了一大批以许州人为核心的军事骨干。在他的军事集团中,相当一部分人为许州故人,小部分为蜀中豪强。王建还用收录假子的方法,将作战有功者多录为假子,利用父子关系使部属更加忠顺。王建晚年因患疾昏耄,朝廷逐渐腐化,再加之误立幼子王衍为嗣君,最终导致强盛一时的前蜀在王建去世七年之后为后唐突袭灭国,酿下了千古未有的亡国惨祸。王建建立的前蜀,承唐旧制而有革新,经济繁荣,人文荟萃,在承唐启宋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最为重要的作用,在中国文化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北宋御史张唐英《蜀梼杌》高度评价王建对唐朝的忠诚及其政绩:“忠义感激,诚贯白日”、“节制全蜀,而纳贡述职,道不绝使”。王建堪称是唐末五代一位杰出的封建统治者。

⊙ 归葬永陵

中国古代墓葬是非常注重风水,帝王更是重视墓葬的选址与修建。戎战一生的王建称帝时已过不惑之年,随即由著名文士曾任“成都尹”的周庠主持选址与修建工程。永陵选址成都城的西北方,距离当时的大西门外不到一公里,为一处高于城内的台地。这是精心选择、并经群臣议定的一块风水宝地。首先永陵选择在成都西北,西北方在八卦中居“乾”位;其次永陵背山面水,背靠武担山,面朝数重河流(南面一条人工半月形河流,东西各有河流汇入锦江),此外墓葬坐北朝南,古人又所谓“北面称臣”“南面称孤”之说,历来皇宫衙门也坐北朝南,这些都遵循了历代墓葬选址的规律。据史料记载永陵修建时曾请当时的著名画师赵德齐与擅画佛像的高道兴曾在陵庙中绘壁画100余堵,可以想见永陵的恢弘气势。918年,享年71岁的王建久病后死于痢疾,归葬永陵。 公元925年,后唐不费吹灰之力便占领了成都,一代枭雄王建所期望开创的“万世基业”仅历两朝便宣告结束。历史的风烟荡涤着千年的岁月,往日的强盛于繁华只能诉诸于后人的想象,唯有那巍峨的前蜀永陵依然静静的矗立在滚滚东流的锦江河畔,默默地向后人诉说着当年的荣枯盛衰。